现实中的脚印,在大自然雨神风神的洗礼下,会逐渐消失。但是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字脚印,大自然的风神雨神眷顾不到,谁决定你的数字脚印的去留--服务提供者。在互联网上,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留下一串数字脚印,而想要抹去它们则十分艰难。那么,这些脚印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个人信息、个人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删除的定义:
个人信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
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财产信息、行踪轨迹、交易信息、14岁以下(含)儿童的个人信息等。
个人信息删除:指在实现日常业务功能所涉及的系统中去除个人信息的行为,使其保持不可被检索、访问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看看服务提供者是如何收集信息的(以下说的服务特指服务提供者为单一用户提供的服务):
1.来源于用户个人,注册成为某一服务的用户后,往往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如昵称、电话、生日、地区等。这些信息会在此服务的生命周期中一直被保存,直到当服务被主动注销时;在用户个人主动注销账户之后,服务提供者将停止提供产品或服务,根据适用法律的要求删除个人信息或使其匿名化处理。
2.为向用户提供更契合用户个人需求的智能硬件和/或软件、页面展示和搜索结果、了解产品适配性、识别账号异常状态,服务提供者会收集关于用户个人使用产品、服务以及使用方式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关联,这些信息包括:
设备信息:服务提供者会根据用户个人在软件安装及使用中授予的具体权限,接收并记录用户个人所使用的设备相关信息(例如设备型号、操作系统版本、设备设置、唯一设备标识符等软硬件特征信息)、设备所在位置相关信息(例如IP地址、GPS位置以及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Wi-Fi接入点、蓝牙和基站等传感器信息)。
日志信息:当用户使用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或客户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时,服务提供者会自动收集用户对服务的详细使用情况,作为有关网络日志保存。例如用户的搜索查询内容、IP地址、浏览器的类型、电信运营商、使用的语言、访问日期和时间、用户访问的网页记录、通话状态信息等。
单独的设备信息、日志信息等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但如果将这类非个人信息与其他信息结合用于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将其与个人信息结合使用,则在结合使用期间,这类非个人信息将被视为个人信息。
3.为向用户提供更好、更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在不同的服务端或设备上提供更个性化但体验一致的服务,更契合用户需求的输入推荐、客服接待或信息推送,了解产品适配性,识别账号异常状态,服务提供者会收集用户个人使用服务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设备信息、日志、服务使用信息。
日志:当用户使用某一服务的网页或客户端时,服务提供者会自动收集用户对服务的详细使用情况,作为有关网络日志保存。例如用户的IP地址、浏览器的类型、电信运营商、使用的语言、访问日期和时间以及访问时长、软硬件特征信息、用户需求的网页记录及服务Cookies信息等。
服务使用信息:服务提供者会记录用户在使用该产品及服务时提交或产生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的文件、创建的好友列表、设置信息(例如记住密码、自动登录、通用设置、隐私设置、消息提示)等。
以上这些数据仅仅基于单个服务提供者,定义了服务提供者不向第三方(合法/不合法)提供任何用户个人信息,事实上,互联网应用为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很普遍,这意味着你的数字脚印由点向线,由线向面,由面向立体形态十分风骚的散开--想要抹除你的数字脚印,恐怕十分艰难。
Copyright ©2017-2024 uzen.zone
湘ICP备17013178号-3